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创新核地科技,服务国民经济

来源: 日期:2014年03月27日 点击 :

创新核地科技,服务国民经济
——热烈庆祝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成立55周年

 

■院长寄语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简称核地研院)成立于1959年,2014年3月18日即将迎来55周年华诞。55年来,几代核地研院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求实创新,取得了辉煌业绩,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核地研院已成为一所集铀矿地质、遥感技术和应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和分析测试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单位,是全国核地质科学研究中心。 
    过去的辉煌属于历史,也必将永驻史册。新的时代赋予核地研院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希望寄予未来,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新一代核地研院人将始终牢记党的使命、国家责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服务社会,为打造一流团队、一流技术、一流业绩的一流研究院而努力奋斗!为推动中核集团产业发展,为助推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历程与成就 
    建院以来,核地研院经历了艰苦创业(1959-1964)、曲折前进(1965-1971)、励精图治 (1972-1984)、结构调整(1985-2000)和创新发展(2001-2014)五大发展历程,承担并完成国家、部委等各类科研项目2200余项,在铀成矿理论、铀资源预测评价技术及应用、遥感地质及应用、核废物地质处置、核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提出花岗岩体内可以找到铀矿,打破了国外“花岗岩中没有铀矿”的理论禁锢;提出并创新发展了我国四大工业类型铀矿及其成矿理论,系统总结了全国铀成矿规律,出版了四大工业类型铀矿找矿指南;建立了适宜我国地质特点的铀资源预测评价和攻深找盲技术体系,基本摸清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的“家底”;完成了全国铀成矿区划、重要成矿区带和重点地区铀成矿远景预测,指导、推动了铀矿勘查新发现和资源扩大突破。遥感技术尤其是高分辫定量化遥感技术在铀多金属勘查、非金属能源矿产调查、目标特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核产业领域的国家技术手段;建立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场址评价技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处置库预选区和地下实验室场址比选区……。 
    55年来,核地研院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530余项,2009—2013年连续5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奖,申报并获授权专利150余项,出版专著100余部,发现新矿物6种。2008年以来连续6年获中核集团公司业绩考核A级,多次被中核集团公司授予杰出科技成就、业绩突出贡献等荣誉称号。  
    

■铀成矿理论与资源预测评价 
    近10余年来,核地研院承担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铀矿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战略选区与区域预测评价、找矿技术方法与深部探测等领域硕果累累,为加快我国铀资源的扩大突破,缩短找矿周期,落实新的铀资源勘查基地和后备勘查靶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1.铀矿基础地质创新与成果 
    成矿类型和成矿区带新划分:为实施新一轮全国铀矿潜力评价和铀矿建模工作,将我国铀矿床重新划分4大类和21个亚类;将我国铀成矿区带划为4个成矿域、11个成矿省和49个成矿区,为新时期铀矿床研究和预测评价及资源突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典型铀矿床建模:通过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实施,建立典型铀矿床成矿模式111个,区域成矿模式29个及相应的预测评价模型,对利用模式指导找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全国铀矿基础数据库构建与潜力评价:构建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3大类数据,首次实现了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字化数据综合集成,预测全国铀资源总量为217万吨,基本摸清了我国铀资源的“家底”。 
    中国铀矿床研究评价:历经5年攻关,全面总结了我国各大工业类型铀矿成矿规律,系统建立了全国所有铀矿床的矿床式、区域找矿模式及预测模型,论证了各大工业类型铀矿新的找矿方向和资源潜力增长方向,撰写出版了《中国铀矿床研究评价》5卷10册780万字的巨著,在全国铀矿找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为中长期铀矿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2. 铀成矿理论创新 
    创新发展了“热点铀成矿”、“深源铀成矿”理论:从理论上阐明了热液铀矿富集机理,确定铀主要来自深部,其成矿深度可达2-3千米;系统建立了我国南方典型铀矿田(地区)的热点作用识别标志和热点铀成矿模式,为我国热液型铀矿的攻深找盲和外围扩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体系:我国北方已发现的砂岩铀矿床及其产出环境各具特色,亚类复杂多样。基于矿床解剖,已基本形成适宜我国地质特点的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典型层间氧化成矿、叠合成矿、构造活动带成矿、断块(隆)成矿、油气改造成矿、生物成矿等创新性铀成矿理论(观点),为指导新区突破、老区扩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3. 铀资源预测评价技术创新 
    集成构建了我国大型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预测评价技术体系、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技术体系和全国铀资源潜力定量预测评价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 “天空地”一体化铀资源预测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攻深找盲能力已超过1000米,为开辟我国铀矿“第二找矿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发了砂岩型铀矿地面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如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高精度磁测、激发极化法、浅层地震、土壤氡气测量等,并在各类盆地找矿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良好。集成建立了电磁法+高精度磁测+高精度测氡技术方法组合的铀矿地球物理攻深找盲技术,创新性解决了抗高压线干扰技术。 
    开发或改进的分量化探、土壤金属活动态、地电化学及土壤电导率、Pb同位素打靶法和Pb同位素向量特征值法、元素深穿透法等化探方法(组合),具有较强的攻深找盲能力,能够从地表有效地探测深部铀矿化信息,在靶区优选和勘查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水文地质研究领域,建立了沉积盆地铀成矿古水文地质条件恢复技术、砂岩铀矿床水文地球化学定位技术。 
    4.战略选区和成矿预测 
    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建立了预测区圈定、优选技术方法和分类分级原则,完成了铀成矿预测区、最小预测区的圈定,按类型和级别在全国范围内共优选出预测区342个,其中A类预测区105个,B类预测区106个,C类预测区131个。 
    砂岩型铀矿:完成了全国新一轮可地浸砂岩铀矿战略选区、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小比例尺(1/200万~1/250万)地浸砂岩铀矿成矿预测和重点地区砂岩铀矿规划部署研究,对铀资源勘查部署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应用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体系等创新性成果,在鄂尔多斯、伊犁、二连、吐哈、松辽、巴音戈壁等重点盆地圈定了百余片不同级别的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助推了外围和新区找矿突破,大大提高了找矿效益。如2004-2006年,核地研院联合核工业208大队等单位,通过理论、技术攻关在鄂尔多斯盆地圈定了三片一级成矿远景区,其中“皂火壕-杭锦旗铀成矿远景区”呈北西西向展布,东西长近100km,南北宽约20km,后续勘查发现的大营、纳岭沟、农胜新(温家梁)等铀矿床均位居此带内。 
    热液型铀矿:基于攻深找盲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在我国南方预测了一批新的和深部成矿靶区,部分重点成矿靶区通过了钻探工程验证,如在相山铀矿田西部、浙西地区、长江铀矿田和苗儿山铀矿田预测的成矿靶区,经查证和勘查扩大落实了新的铀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找矿和经济效益。 
    海外铀成矿预测:构建了非洲中南部古老地块铀资源勘查综合识别评价体系,在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尼日尔阿泽里克矿区得到实际应用,预测的成矿靶区推动了铀资源扩大突破,效果显著,如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已新增铀资源3万余吨。 

   
    5.中国铀矿深部科学探测 
    2011-2013年于江西相山铀矿田成功实施了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工程。在科学钻探场址优选、盆地三维地质结构、铀多金属找矿空间、岩心矿化蚀变高光谱识别、铀多金属大深度测井、深部科学钻探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对推动我国铀矿深部找矿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该成果于2013年入选中国核学会首届“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和“2013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核废物地质处置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为世界性的重大安全和环保问题,既关系到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国土环境和公众安全。核地研院是国内最早从事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工作的核心单位之一。在国防科工局与中核集团的支持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核地研院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顶层设计研究、场址性能评价、工程屏障材料(膨润土)长期性能研究以及中低放废物地质处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 
    1.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顶层设计研究 
    协助潘自强和钱七虎等院士完成了《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战略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国和国际相关研发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发展战略构想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设施选址》标准(草案),明确提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的程序、数据要求和对比准则,为规范处置库选址等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2.处置库选址与场址评价研究 
提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六大预选区的初步对比意见,为指导处置库选址下一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建立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花岗岩场址特性评价技术集成系统”,成功解决了高放废物处置库花岗岩场址评价中的8大关键技术,奠定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编制了甘肃北山预选区三个重点预选地段1:5万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图,获得了甘肃北山预选区三个重点预选地段深部地质环境特征资料和数据,首次采集到预选地段深部环境原状岩石和地下水样品,初步建立起甘肃北山预选区地学信息数据库,基本实现了预选区地学信息的统一管理和查询。 

    

    3.地质处置工程技术研究 
    将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矿床确定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缓冲/回填材料的首选矿床,获得了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的基本物理/化学特征参数;自主设计建造了国际先进的、国内首个模拟处置库条件的大型缓冲/回填材料热-水-力-化学多场耦合长期特性试验装置,初步建立起模拟处置库条件下热-水-力多场耦合数值计算能力和手段,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奠定了核地研院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4.中低放废物处置 
    先后完成了甘肃省西北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场址筛选与评价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完成了广东省北龙中低放废物处置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与评价以及四川省飞凤山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场址筛选与评价,形成了完备的中低放废物处置场筛选评价技术体系。 
    5.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 
    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建有IAEA-CAEA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联合技术中心、中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协作实验室,是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放射性废物处置专业委员会的依托单位;先后与法国、日本、比利时、德国、美国和韩国等国的研究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双边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参加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工程屏障长期性能研究(PEBS)”项目。通过这些国际合作平台和项目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研发能力,促进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发展。 
■高光谱遥感技术与应用 
    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了高精度遥感数据获取-定量化数据处理-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体系,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成像光谱测量与数据处理系统、航空激光雷达测量系统、实验室光谱定标系统、地面光谱测量系统及航天遥感数据分析系统,在矿产资源勘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检测与治理、城市规划、工程选址及农林业调查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近年来,利用航空高光谱技术优势,先后在新疆、甘肃、青海等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定量化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采集,建立了高光谱遥感矿物填图技术流程,编制了近20种蚀变矿物高光谱专题图,提取结果经验证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新发现了多处铀及多金属矿化异常地段;通过热红外高光谱在矿产资源先进的航空遥感数据采集系统 
    勘查中的技术方法研究,评价了常见矿物的热红外光谱特征和混合光谱解混的识别能力,在矿物识别、岩性识别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得热红外高光谱与可见光-短波红外高光谱遥感信息综合分析,获取更多的地质异常信息,为铀多金属矿产勘查取得新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撑。                   
    将高光谱遥感技术拓展应用到油气藏的探测研究,建立了航空高光谱遥感油气异常信息探测技术流程,有效提取了地表与油气相关的烃异常信息以及碳酸盐化、粘土化等蚀变信息和出露的油气富集地层,并提出了油气藏有利区,显示了高光谱遥感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论证实验,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成像光谱测量系统和激光雷达测量系统同步采集多传感器数据的方案,节约了大量成本,能够从三维空间的视角分析各种异常信息。 
建设了光谱定标系统主要用于可见光-短波红外、热红外波段的航空和地面各类遥感传感器的光学定标,可服务于国内其它遥感传感器的实验室定标工作。 
    实验室拥有的地面成像光谱测量系统由可见光—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近红外—短波红外高光谱传感器、测试台架、测量旋转平台、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在地面或高架平台上,可高精度采集地面目标成像光谱数据,其突出的技术优势是高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 
    应用航空成像光谱测量系统开展了生态环境的高光谱数据采集与信息提取,定量反演计算了研究区地表温度、发射率、叶面积指数等关键生态水文参数,为内陆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多尺度遥感模型构建、集成、验证及应用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航空高光谱数据和技术支撑。应用热红外航空高光谱遥感开展了地下煤火探测试验研究,速获取煤田大范围的热红外图像,通过地表温度反演、发射率等方法,提取出煤火信息,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以需求为牵引,自主开发了铀资源勘查高光谱遥感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软件系统、钻探槽探高光谱编录与分析系统,岩矿光谱三维测量系统,以及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融合新方法,在铀多金属成矿要素识别、靶区预测与深部成矿环境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应用效果。        
    在高分辨率定量化遥感技术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果,对我国该领域的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新时期,将发展完善航空遥感技术系统,形成国内乃至国际最完整的光学谱段遥感测量与处理分 析系统。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将不断提升遥感技术能力,加大创新团队培育,推动技术创新,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做出更大贡献! 
                                 

■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 
    十年来,核地研院分析测试技术与应用的成果水平和能力达到国际同类水平。 
样品与矿物加工技术:建立和完善了样品粉碎、分选和污染控制技术,建立了矿石样品重选、磁选和浮选分离技术及激光粒度分析方法。   
    元素分析技术:建立和完善了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为主线的主量元素分析和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高通量微量元素分析技术,实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86个从痕量到常量元素的分析测试,拥有包括获奖成果、专利、国家标准和著作权等在内的知识产权。 


    固体同位素分析技术:完善了U-Pb,Rb-Sr和Sm-Nd等同位素测试方法,特别是微粒样品分析方法。主要成果包括:新的P507萃淋树脂Sm-Nd的分离流程,稀释法同位素测定的数学计算模型,提高了Rb-Sr和Sm-Nd测定的准确度和效率;建立了擦拭样品中铀同位素整体分析技术和含铀微粒铀同位素的粒子分析技术、微粒铀矿物及颗粒锆石U-Pb定年的测试方法,并成为核行业标准方法。 
    气体同位素分析技术 :建立和完善了样品中H,C,N,O,S,Si,He,Ne,Ar等元素的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使核地质系统气体同位素分析技术(水平达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成果包括制样装置和离线、在线测试方法: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硫化物、硫酸盐中硫同位素组成;包裹体中碳、氢同位素组成;氧化物和硅酸盐中氧同位素组成五氟化溴法;石英和硅酸盐中硅同位素组成五氟化溴法;压碎法和熔融法氦、氖、氩等同位素组成测定和砸碎法、熔融法氩-氩定年方法,填补了核地质分析领域惰性气体分析技术空白。      
    核素分析技术:建立和完善了天然及人工核素分析方法,使核素分析技术从核地质扩大到辐射环境监测领域。主要成果有:研制了新型PC-2000和 PC-2100镭氡分析仪;改进了微量铀分析荧光试剂配方;改进和建立了210Po、137Cs、90Sr等核素分析方法;建立了水中氚测定电解浓缩装置, 14C样品处理装置及T和14C测定方法;研制了野外铀分析测试技术。通过参加国际比对,确保了核素分析的可靠性。 
    微束分析技术:以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为核心的微束分析技术得到加强。主要成果有:建立了全岩物相和黏土矿物定量分析方法及XRD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建立了铀矿物的电子探针定年技术。发现了两种新矿物-栾锂云母和氧钠细晶石,对在国内首次发现的水磷钙铀矿、束磷钙铀矿进行了详细研究,解决了2082砂岩型铀矿主要工业铀矿物的定名问题。  
    流体包体分析技术: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均一法测温、激光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显微荧光法等在内的流体包裹体观测与测量方法,满足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成藏、金属成矿领域的流体地球化学研究需要。 
    有机分析技术:建立了有机分析技术,扩展了核地质分析技术的范围,包括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方法(TVOC、苯、甲醛、氨、氡);岩石土壤中酸解烃测定方法;基于GC-MS的土壤、岩石中有机组分的测定方法及相应地化参数的计算模型。 
    标准物质与模型井研制技术:标准物质与模型井研制技术得到改进和完善。研制成功石油测井刻度模型井群和系列砂岩铀矿系列标准物质。  
核质谱仪器设计制造技术:研制成功激光(热)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并用于核材料诊断分析,是核地质分析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应用:建立了基于ISO17025国际标准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使核地质分析测试质量管理符合国际标准,标志着核地质分析测试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 
    
■主要技术能力 
    核地研院在矿产资源评价、遥感技术应用、核废地质处置、工程勘查、环境监测与评价、分析测试、城市规划、放射性仪器研发与制造等领域已具很强的综合技术能力。建有铀资源勘查技术和地质工艺实验、核军工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三大科研平台;遥感信息与图像分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铀资源勘查技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评价技术等3个中核集团重点实验室运行良好。拥有国际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如航空可见光-热红外成像光谱测量与数据采集处理系统(CASI、SASI、TASI)、航空激光雷达测量系统、光谱定标系统及航天遥感数据分析系统,惰性气体同位素质谱仪(Helix SFT)、新型热电离质谱仪(PHOENIX)、高分辨率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LabRAM HR800)、大地电磁测探仪(MT-1)、V8电磁测量系统、大型地震测量系统、膨润土大型实验台架等。 
    在资质方面,拥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勘查甲级资质证书》(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中核集团颁发的《合格供应商证书》。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管理体系认证。 
    现有技术能力可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非常规矿产资源调查、大型设施选址、国土规划、地下水污染评价与治理、农林生态、食品及医药卫生检测、环境监测与评价、核安全和核辐射环境监测与核事故应急响应、废物处置及放射性环境检测仪器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民品开发与市场拓展 
    为推进核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技术增值,核地研院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先后在矿产资源勘查、钻探工艺、遥感技术与应用、物化探技术应用、分析测试、环境影响评价、仪器研制等技术服务和产品的研制开发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在核地质仪器的开发方面,核地研院仪器开发研究所和物化探研究所等二级单位先后开发测井仪系列产品、电磁成仪、野外放射性找矿及环境检测等系列仪器。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核地质仪器研制、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体系,投放国内市场的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质谱仪、测井仪、γ辐射仪、多道γ能谱仪、岩心编录仪、定向辐射仪、x-γ剂量率仪、测氡仪、磁力仪及测铀仪等产品。 
       
    在环保产业方面,全资子公司北京核地环境评价中心依托技术优势及先进仪器设备,在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置、尾矿库选址及场址评价、环境监测及污染调查、灾害监测与治理、核电厂址选址、城市规划等领域承揽了大量环保产业相关技术服务项目。近三年来,共承担完成各类环境评价项目310余项,年均产值近千万元。 
在矿产资源开发市场,核地院与中矿、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华北地勘中心、宁夏核工业地质勘查院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内外开展了多个项目的矿权和资源勘查开发合作等工作,部分项目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近年来依托地勘资质和技术能力优势,在国内外承揽了一系列地质找矿、生态环境调查和城市规划等横向技术服务项目,获得用户的高度评价。 
         
    作为股份制企业,北京中核北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在防水堵漏材料领域不断推出新型环保产品,形成了较完整的RG系列防水材料。该企业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掌握该类材料核心技术,建有400多平方米国内行业中最大的实验室,为自主生产涂膜防水专用乳液的高新技术企业,被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誉为瞪羚式(跳跃或发展)企业。其产品通过了中国环保部的环境标志产品(绿色十环)认证,并进入中国政府采购清单。该公司申请编制了RG防水涂料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代表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参编了5个国家和行业标准。近10年来,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了年均31%的增长速度,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誉。 
    

■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 
    核地研院是较早具有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科研单位之一,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始于1982年,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02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核地研院获得了“地质资源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实现了学位授权的新突破,取得了研究生培养及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自硕士、博士学位点建立以来,核地研院共有研究生导师6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招收硕士研究生共计113名,博士研究生59名。 
   
    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合作,通过在职研究生培养、出国留学、科访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建有核地矿系统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现有科技人才队伍中,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及银锤奖获得者等相关专业领域领军人才50余名,组成了一支高素质科研创新团队,为核地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国际合作与交流 
    自改革开放以来,重点围绕铀矿地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遥感信息与图像处理等研究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形成多渠道推进、多形式相互促进的国际合作新局面。 
    目前,核地研院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建立了良好的双边和多边技术合作关系,与法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积极参与欧盟框架协议技术合作项目。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合作日臻密切,在铀矿地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领域,承担了多期IAEA技术合作项目;两个国际化技术联合中心(IAEA-CAEA铀矿资源勘查技术联合中心和IAEA-CAEA放射性废物技术联合中心)已成为IAEA相关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技术瓶颈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
    
    新时期,核地研院将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使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加强海外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水平,创建国际一流研究院。 

友情链接 LINKS

核站点 政府站点 央企站点 媒体网站 生活信息服务
版权所有: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ipv6 ready 地址:北京安外小关东里10号 邮编:100029 电话:86-010-64914829 邮箱:HD9818@briug.cn